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人防知识 > 理论研究

在国防动员与高原史诗的交响中淬炼初心

来源:省国防动员办公室 发布时间:2025-07-24 10:41 访问量:

——《昆仑约定》荐书语

文/徐 伴

《昆仑约定》中戍边战士以血肉之躯丈量信仰高度的壮举,与新时代国防动员事业中青年干部的使命遥相呼应。毕淑敏笔下“昆仑”的隐喻,不仅是地理的制高点,更是精神的丰碑;而国防动员的“护民之盾”,则需青年干部以信念为基、以实干为刃,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筑牢国家安全的长城。

从高原戍边到国防动员的使命传承

《昆仑约定》中女兵们在未定国界线上用青春守护山河无恙,正如国防动员青年干部在“没有硝烟的战场”上筑牢安全屏障。小说中“保家卫国”的誓言,与国防动员系统“应急应战”的宗旨一脉相承。当代青年干部虽无需直面生死考验,但在数据统计、工程审批、应急演练等工作中,每一份报表的精准、每一次安全检查的细致,都是对“隐形防线”的夯实。正如陈祥榕烈士“清澈的爱,只为中国”的壮语,国防动员人用平凡岗位上的坚守诠释着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境界。

在极端环境与复杂现实中淬炼精神纯度

昆仑高原的缺氧与国防动员的“本领恐慌”形成镜像。小说中战士们用弹片、桃木梳等信物凝聚信仰,而国防动员青年干部则以“严、真、细、实、快”的作风锻造能力。毕淑敏笔下楚直军医“以身试医”的担当,恰如青年干部在专项整治中“带着问题找方法”的创新实践:面对人防工程历史遗留问题,他们既需深挖政策沿革的“前因”,又要探索联审联验机制的“新解”,在守正创新中实现“从不可能到可能”的突破。这种精神淬炼,正是钱七虎院士所言“回馈国家和人民”的信仰投射。

在个人价值与集体利益的辩证中破冰

郭换金让出军医大学名额的抉择,与国防动员青年“甘当种子”的自觉形成共鸣。小说中“放弃个人情感”的悲壮,转化为现实中“主动加班调研”“争当攻坚尖兵”的行动。国防动员系统青年既要有“联审联批联验”改革中的破局勇气,也要有抵御诱惑的定力,将“廉”字作为“最有力的保护色”,在审批权、执法权等风险领域守牢底线。这种成长,超越了“宠物式”的精致利己,成就了“人物式”的格局升华。

从历史书写到现实担当的使命迭代

《昆仑约定》中“只有云知道”的寂寂无名,恰似国防动员工作的“隐性价值”。毕淑敏耗时半生沉淀记忆创作史诗,而国防动员青年正以“事不避难”的作风书写新时代注脚:他们用民生数据构建防护工程网络,用应急预案编织城市安全网,更用“全民国防”理念唤醒公民意识。《昆仑约定》的战士们用生命完成与时代的契约,而国防动员青年正以“忠诚、担当、攻坚、清廉”续写新篇。从加沙地带儿童的哭声到俄乌冲突的硝烟,历史的警示催生着“居安思危”的自觉;从人防工程审批到军事设施保护,平凡的岗位蕴藏着“护佑万家灯火”的伟力。新时代青年干部当以昆仑精神为灯塔,在国防动员的浪潮中既做“隐形的防线”,更做“破冰的利刃”,让青春在守护国家安全与民族复兴的征程上,绽放出比格桑花更炽热的光芒。


相关文档:
相关附件: